藏医药现在是颇为时髦的“显学”,很受内地人追捧。然而藏地以外的人,对藏医药多数是一知半解,使之充满神秘感。其实,藏医学没有那么难懂,现在小编为你整理了藏医学的基础知识,让你只花三分钟就能了解藏医学,so easy!
            第一味藏药——白开水
      藏地因为海拔高、寒冷、干燥、缺氧,食物以牛羊肉为主、炒面(糌粑)燥热,所以最早的常见病,就是由于胃寒和食物粗糙、生冷引起的消化不良。后来藏族人民发现,多饮用烧开的热水,有助于消化和养胃。因此藏地有谚语说:人世间第一种疾病是消化不良,第一种药物则是开水。
            第一位藏医——辛饶米沃
      依常理判断,医药的最初发现,应该是那些饱受病患折磨、无意中发现某种植物或其他物质有利于缓解病症的普通人。然而在人类的神话时代,这种发明往往会归功于某一位名人或名神。汉地有神农尝百草之说,“神农”就被看作是汉地的医药之祖、医药之神。藏地也有一位医药之神,那就是传说中的苯教始祖“辛饶米沃”。
      苯教是藏地的原始宗教。苯教徒用咒语、仪式或讨好或驱赶导致疾病的“鬼神”,这有点类似于汉地的原始巫师。在消灾祛病的过程中,苯教徒也会收集、整理那些对治病确实有作用的食物或方法,这就产生了原始的药物与医术。
            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典籍——《月王药诊》
      藏地医药真正大发展的时代,是在松赞干布所建立的吐蕃王朝时期。这强大的王朝东征西战,也打通了与四方国家交往的通道,印度、唐朝包括西部大食(阿拉伯)的一些医药学知识传入藏地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,金城公主带来了“杂伎诸工”和各类书籍,其中的医学书籍由一位汉地僧医和几位藏地医生一起,译成了《月王药诊》,藏名为“曼杰达瓦杰布”,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古典名著。
            藏医医圣——宇妥·元丹贡布
      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(755—797年),从汉地、天竺、大食等地,请来了9位名医。这些名医不仅在吐蕃宫廷中为王室人员治病、保健,同时也翻译了大量医学著作。赤松德赞还选派了9名吐蕃青年向他们学习,后来这9名青年就成长为“吐蕃九大名医”,其中就有编纂藏医药发展史上里程碑巨著《四部医典》的“宇妥·元丹贡布”。
      “宇妥·元丹贡布”又被称为“宇妥宁玛·元丹贡布”。这个“宁玛”是“老”的意思,因为在他的第十三代后裔中,还有一位与他同名的名医,所以他就被称为“老宇妥”(宇妥宁玛),另一位就被称为“新宇妥”(宇妥萨玛)。
            藏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典籍——《四部医典》
      《四部医典》是藏医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。成书后的1000多年来,历代藏医学家都把它作为学医的依据和行医的指南,是藏医的必修教科书。藏地有“不读《四部医典》,不可为人医”的说法。它在藏医学中的重要性,相当于汉地中医里的《黄帝内经》。
      藏医学形成的标志,也是这一部巨著。这部藏医学集大成式的著作,吸收了汉地、天竺、大食等地的医学精华,同时也全面总结了藏地人丰富的医疗经验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它的基本理论是“三因学”,即认为人体器官的功能作用可以分为“隆”“赤巴”和“培根”这三种。
            藏医基本理论——三因学
      要准确地理解藏医学的“三因”,确实有点困难。如果用一个不恰当地比喻,这“隆”相当于“风”,赤巴相当于“火”,培根相当于“土”和“水”。这三因支配着人体的“七大物质”“三种排泄物”。三因协调,机体就健康,三因失衡,人体就生病。
      医药的作用,就在于调整这三因之间的关系,使之保持协调,避免生病。
            藏药的特点
      由于地域的特点,藏药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出乎意料的多——至今藏医所用的药物约有2000多种,其中矿物药与动物药就占了一半。在藏医中,把铁浸泡成药泥、把黄金炮制成药用的金炭……珍宝、石土、金属都可入药。藏医药中的至宝“佐太”,就是用水银炼成的,它是配制名贵藏成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。